古玩资料

Antique Article

古代调兵的凭证——『虎符』

我们在电视剧当中,看到但凡有将军、大臣、王爷要调兵遣将,都要先请示皇帝,从皇帝手中拿到虎符,方可从军营里调出军队。那么这个虎符是什么东西呢?它为何有如此大的权力,足以用来调兵遣将,要是有人做了一个假的虎符,那岂不是可以左右国家的军队。

虎符的发展:古代调兵的凭证,为何不怕别人来仿造

所谓的虎符,也叫做兵符。由于古代对虎的形象十分崇拜,特别是在军事上,将铜制兵符刻成伏虎形,所以用虎符来为之命名。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动军队所用的凭证。通常情况下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平常不打仗时时左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皇帝保存。需要打仗调动军队时,皇帝会将右一半交给另外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才能够调动军队。正因为虎符是一分为二的,且虎符上的纹理是相连的,每一次调兵遣将的时候,掌管军队的那个将领都会严格的检查、核对,所以很难做出了与原来虎符一模一样的假冒虎符,自然就不用担心军队被人随意调走。

虎符的发展:古代调兵的凭证,为何不怕别人来仿造

目前发现最早且保存完整的虎符是先秦时期的杜虎符,杜虎符呈虎形,虎符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其形态呈现昂首疾奔状,象征军威和进军神速。尾端卷曲,背面有凹槽,颈有一穿孔。身上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这句话的意思是,右半符存君王之处,左半符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军队五十人以上,杜地的左符就要与君王的右符会合,才能行军令。但遇有紧急情况,可以点燃烽火,不必会君王的右符。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古代帝王对军队的掌控是多么的严谨,但是又不刻板,倘若真遇到突发情况,还是可以根据战争来随之应变的。

虎符的发展:古代调兵的凭证,为何不怕别人来仿造

除了杜虎符之外,还发掘出了两个秦国/秦朝时期的虎符。一个是新郪虎符,该虎符是战国晚年秦国颁发给新郪将领的兵符。虎符用青铜制成,虎背刻有错金铭文四行:“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内容虽然跟杜虎符相差无几,但是可以明显地看到对君上称呼的改变,从“右在君”到“右在王”,是秦国国力提升的体现。还有一个阳陵虎符,这个虎符是秦始皇时期的虎符,虎符上的文字已经变成了“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三个不同时期的虎符,为我们展现了秦国由弱变强的奋斗史。

虎符的发展:古代调兵的凭证,为何不怕别人来仿造

秦之后的汉朝,沿袭了秦朝的许多制度,包括虎符的制度。目前所见汉代虎符多为错银书。秦代虎符铭文铭于左右两侧,两侧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就可通读。但是汉代虎符却有所不同,铭文刻于虎脊之上,只有合符之后,才能读得通。1989年在咸阳出土了一枚完整的汉铜质虎符,该虎符长5.8厘米,在它的虎脊上刻着“与齐郡太守为虎符”,在这之后发现的汉朝虎符多为太守符,极少发现汉朝的诸侯王符。

虎符的发展:古代调兵的凭证,为何不怕别人来仿造

魏晋南北朝时期,虎符沿用不衰。西晋虎符通体有虎斑条纹,不能刻字,所以在背缝处凸起长条形窄台刻背文,肋间文字转移到胸前或符阴。值得一提的是,到了唐朝虎符的名称、形态发生了一次大的转变。

虎符的发展:古代调兵的凭证,为何不怕别人来仿造

唐朝时期虎符又有了新的变化,当时的唐高祖李渊为避祖父李虎的名讳,特意下令改虎符为鱼符,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就连符的形态也发生了改变,从伏虎变成了鱼,变化的不仅仅是形态,更是鱼符代表的身份。唐初的鱼符后面成为了官员的一种身份证。每一半的鱼符只有一半的字,中缝处刻有“合同” 二字,这与我们现在签署合同的时候会在中缝盖章, 双方每人保留一份一样。

虎符的发展:古代调兵的凭证,为何不怕别人来仿造

到了武则天时期,鱼符又变成了龟符。武则天按官品高低将龟符分为金龟袋、银龟袋、铜龟袋,所以才有了李商隐诗句“无端嫁得金龟婿”。后世以金龟婿形容身份高贵的女婿,沿用至今。到了宋朝,又重新用回了虎符,但是更多的场合,宋朝用的还是令牌。宋以后,虎符便退出了历史,此后皇帝调兵遣将用的都是令牌为主。


鉴赏|博物馆里的铜虎:从“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秦 杜虎兵符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秦杜虎兵符铸于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时期。 1975年出土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

此符作立虎形,虎昂首立尾,作走势,器背面有槽,虎颈部还有一小孔。其身有错金文字9行40字,其铭曰:“兵甲之符,右才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此符铭文绝大部分是小篆,字体瘦劲有力,铭文明确记载了虎符的用途,故有着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

鉴赏|博物馆里的铜虎:从“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西汉 错银“堂阳侯”虎符

国家博物馆藏的西汉“堂阳侯”虎符为一级文物。这件虎符保存几近完好,背部有工整的错银铭文,剖面构造清晰,左右两片仍然能像两千多年前那样开合。虽然通高才2.5厘米,通长也就7.9厘米,小小虎文物,却承载着古代中国的军国大事。

鉴赏|博物馆里的铜虎:从“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汉 铜虎符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鉴赏|博物馆里的铜虎:从“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魏 三城护军虎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博物馆里的铜虎:从“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战国 王命传任虎节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王命传任虎节,战国,通高10.7厘米,宽15.7厘米。虎节体扁平,作伏虎形,昂首张口,长尾从臀部向脊背弯曲。一面刻划铭文5字:“王命,命传赁(任)。”铭文表示持虎节者身负王命,所经过的驿站要负责接待。

虎节是使者持之远行可得食宿的证物。驿站是古代供传递文书、官员来往及运输等中途暂息和住宿的地方。此节虎全形铸造,轻便雅致。

鉴赏|博物馆里的铜虎:从“虎之王者”到兵器虎符

战国 辟大夫虎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辟大夫虎符,战国,长8.1厘米,宽3.9厘米。符作卧虎状,昂首,尾上卷。虎身表面刻铭文10字:“辟大夫信节,堳丘与塿纸,贵”。《左传·昭公元年》“子产数子南曰:子皙上大夫,女嬖大夫,而弗下之,不尊贵也。”《国语吴语》“十行一嬖大夫,建旌提鼓,挟经秉桴”。韦昭注:“嬖,下大夫也”。是知春秋时已有“嬖大夫”一官,地位相当于“下大夫”,负责军中建旗、击鼓类事宜。“辟”乃“嬖”的同音假借字。



-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户浏览: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