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青玉兰亭修禊山子 日期: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青玉兰亭修禊山子,清乾隆,高11.6cm 宽31.5cm 厚7.8cm。 青玉带黄褐色沁。整体作背山临水的一 片狭长山间台地,三松居中挺立,松下小亭中一老者凭栏而坐。左侧岩壁上镌刻楷书“兰亭”二字。亭下有苍竹数丛,小炉上置水罐,一童子正持 扇生火备茶。这组画面往右又是另一幅场景。一人居中抚琴,其周四人或坐或立聆听。近前一童子趴于水边岩石上,手持一物拨弄水上漂流之物。 再往右,二人并肩而立,其一似持笔在山石上题咏,右侧一童子捧砚侍立。亭子左侧也分三个场景。石壁下二人持书相对而坐,作探讨状。其左又 有二人各自临溪抚膝盘坐。其中一人似正呼唤童子取酒。近景临溪二童正备酒回望呼唤者。场景的营造错落有致,情趣各具,既相对独立,又浑然 一体,构图颇具匠心。山子背面镌刻乾隆帝丁卯(乾隆十二年,即1747年)嘉平月既望御临《兰亭序》,文后署“太”、“王卜”二印。大片的黄 褐色沁斑渲染出一派秋意。 玉器表面琢碾带有叙事性和图画性装饰图案的做法,始于宋代。明代玉图画更为盛行,多将山水、人物、花鸟、典 故、诗文意境移植到玉质器皿的表面作通景式的表达,但这种表现多是平面的。玉山子作为室内陈设之一,在清代十分流行,既有硕大无朋重达万 斤的大禹治水图山子,也有精巧雅致可收纳于百事件中者,大小适中的案头陈设山子更是不胜枚举。玉山子多取材绘画、诗文、历史故事,精心布 局,立体展示,有的更镌刻诗文、印章,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极富文人雅趣的三维雕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