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 黄地青花龙纹梅瓶 入藏号 C.995-1910 年代: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雍正(公元1723年—公元1735年)尺寸:高度:65.0厘米.直径:24.0厘米.瓷花瓶涂有钴蓝色和黄色珐琅。此件造型优美的梅瓶,饰有两条盘旋的龙,破浪而起,直入云端,可能是为宫廷制作的。其造型和装饰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梅瓶出现于十一世纪(见第34页),而龙则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此瓶的特别之处在于,龙的白色背景上涂有黄色珐琅,这种颜色组合需要二次烧制。首先,钴漆瓷器上覆盖一层透明釉,并在高温(1280 至 1350 °C 之间)下烧制。然后将黄色珐琅涂在图案的白色区域上,并在约 700-800 °C 的温度下再次烧制。这个温度使着色剂(氧化铁)的强度最大化,并且刚好足以熔化珐琅并将其熔合到下面的釉面瓷器上。从十五世纪开始,宫廷需要四种单色瓷器用于祭祀用途:青、黄、红、白。黄色是唯一无法在高温下生成的颜色,虽然两次烧制的方法听起来很复杂,但它保证了良好的黄色。迈出这一步后,景德镇陶工很快意识到在预烧瓷器上用低温珐琅彩绘制彩绘图案的装饰潜力。这使得随后出现的众多彩绘器皿成为可能,其中包括粉彩和粉彩。龙纹花瓶 中国,景德镇雍正年间(1723-35 年)这个花瓶可能是为中国宫廷制作的。其最鲜明的特点是黄色珐琅。将其涂在烧好的罐子上,然后在低温下重新烧制,使其与釉料融合。两级点火被证明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创新。它大大增加了装饰的色彩范围,使瓷器上多种颜色的绘画成为可能。瓷器,在上釉前上漆并上釉 博物馆编号:C.995-1910 乔治·索尔丁遗赠(2009 年 9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