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炉钧釉长颈瓶 英国V&A博物馆藏


清乾隆 炉钧釉长颈瓶 入藏号 C.397-1910 年代: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乾隆(公元1736年—公元1796年)尺寸:高度:35.0厘米 直径:22.6厘米.此长颈瓶通体施深红色釉,泛着蓝色条纹。西方作家称这种釉为“flambé”,但创造它的陶工相信他是在模仿宋代的经典钧瓷(见第40页)。这种釉料在中文文献中被描述为“窑变”,意思是“窑中颜色的变化”。到了十八世纪,钧瓷已经变得非常珍贵,宫廷宝库中也有很多器皿。模仿瓷器的冲动可能来自雍正皇帝(1723-35 年在位),他对景德镇皇家陶瓷工厂的生产产生了个人兴趣。尽管景德镇陶艺家知道红色是由铜制成的,但他们不会知道600或700年前钧陶艺家使用的确切配方,因此他们得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釉料配方。这里令人眼花缭乱的条纹是通过将铜弹到或吹到表面上而产生的,从而产生不均匀的斑驳效果。到了十八世纪中叶,有时会添加钴,无疑是为了增强条纹的蓝色。口部釉色已重新氧化成半透明淡绿色。十九世纪末,火焰釉令法国和英国陶艺家着迷,以至于 1882 年,一位法国外交官从景德镇收集了原材料和配方,并在塞夫尔进行了检查。它们启发了奥古斯特·德拉赫什(Auguste Delaherche,1857-1940;参见第 123 页)和英国“艺术陶艺家”先驱伯纳德·摩尔(Bernard Moore,1850-1935)的釉料效果。火焰花瓶 中国,景德镇乾隆年间(1736-95 年) 该花瓶仿宋朝(960-1279 年)的皇家钧瓷,在当时已变得非常珍贵。带有蓝色条纹的深红色釉可能是根据雍正皇帝(1723-35 年)的命令而制作的。这种釉料令 19 世纪末的法国和英国艺术陶艺家着迷。它们通常被描述为“flambé”(“燃烧的”)。瓷器,带有火焰釉 博物馆编号。C.397-1910 乔治·索尔丁遗赠(2009 年 9 月)铜红釉的一种被称为火焰釉。与其他红釉不同,它含有铅。这种“火焰”釉也被称为“嬗变釉”,这是中文术语“窑变”的翻译——“炉钧釉”或“在窑中变色”。火焰釉在欧洲备受推崇。此花瓶中釉面的条纹或杂色效果与烧制控制无关;它是由于特定的釉料设计及其在窑中烧制时的反应方式而自发引起的。

评论(0)

还没有评论


Admin

发布时间 Oct 10, 2023 73,713 图片
  • 502

    浏览
  • 0

    喜欢
  • 3

    下载
许可和使用
免费供个人使用 不需要归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