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佚名《寒鸦图》(画心) 辽宁省博物馆藏


南宋 佚名《寒鸦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绢本水墨,纵21.7厘米、横117.2厘米.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寒鸦图》卷,为纸本设色,对于作者及创作年代尚有争议,但对于此卷所表达的寒荒之意及艺术水准,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在赵孟眼中,此画“林深雪积,寒色逼人”,而在乾隆的眼中则为:“鸦集啼饥复叫寒。”作者采用了这么一些意象来营造这种“寒意”:尚残留在衰草之上的薄雪、远景处密林中的薄雾、在薄雾和积雪中残留在视野中有着纤细线条的小桥、荒凉的河滩,以及光秃秃杂乱扭缠的树木和枯枝。此图的构思独特,作者选择的角度仿佛让观众站立于河中心的一块石头上,观众的视线可以跟随那几只正要飞过河面的小鸟,穿行于树林中,严林、群鸦、寒塘、衰草,两岸的景色一览无遗,右边的树林密不透风,左边的河流宽可走马——这正是中画构图和造型的典型手法。但若仅仅凭借这些静物组合的景观,以及老辣娴熟的技法,这种“寒意”并不会如此打动观众。作者着重描绘的这群“寒鸦”,才是真正令人遐想并感动的重点。画中的“寒鸦”一共有49只(如果有强迫症的话,可以仔细数数),它们主要停留在枯树上,还有几只离群的正从河岸左边飞来,似乎这光秃秃的树林中,要比岸边更加暖和些。仔细将它们放大看,就会发现它们的颈部和腹部,呈灰白色。与我们想象中预兆不吉的乌鸦不一样。古人在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借用“寒鸦”的意象来表达伤感的意境,比如辛弃疾的:“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中第三首:“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该卷画中无名款,而且宋、元典籍均未见记载。明代曾被大奸臣严嵩的儿子严世番收藏,明末严家被抄入官府。清代为孙承泽、梁清标收藏,乾隆时入内府,藏于养心殿。该画被鉴定为南宋初年画院中的作品,但在如今更多的网络内容中,都将其归为李成所做。我更趋于相信前一种说法,因为其风格虽受李成的影响,但与李成本人相差甚远。在辽宁博物馆的官网上,目前也没有标注为李成所作,由此也可见该馆的学术严谨之处。李成生活的年代是919-967年期间,由五代入宋的画家。他的笔法之中两类独创的特点,一类是将山石画得如卷云,后人他这种皴法为“卷云皴”,米芾形容李成的画“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这种“石如云动”的形象,成为以后画家用李成笔法作画的重要风格标记;二是将冬日的枯树树枝表现得像“蟹爪”。在《寒鸦图》中的蟹爪,远没有李成的蟹爪那样恣意、强劲和萧瑟。而是包含了一些浓墨,似乎枝头孕育着一些生命力,难怪元人贯云石和明朝人仇远都在其中看出了春天的预兆。

评论(0)

还没有评论


Admin

发布时间 Mar 30, 2024 73,713 图片
  • 287

    浏览
  • 0

    喜欢
  • 0

    下载
许可和使用
免费供个人使用 不需要归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