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5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元 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卷 画家: 赵孟頫(中国,1254–1322) 时期: 元朝(1271-1368) 日期: 大约1310 文化: 中国 材质: 手卷;纸本水墨 尺寸: 图像:10 9/16 x 42 5/16 英寸(26.8 x 107.5 厘米) 整体连裱:10 15/16 x 25 英尺 7 11/16 英寸(27.8 x 781.5 厘米) 分类: 绘画 资料来源: CC Wang 家族,Dillon 基金会捐赠,1973 年 加入编号: 1973.120.5 与《鹊华秋色图》一样,赵孟頫的《双松平远图》也是一幅具有实验性的大胆尝试之作。在作品的卷末,赵孟頫自题道:“仆自幼小学书之余,时时戏弄小笔,然于山水独不能工。盖自唐以来如王右丞、大小李将军、郑广文法公奇绝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范辈出,皆与近世笔意辽绝。仆所作虽未敢与古人笔,然近世画手则自谓少异耳。因野云求画,故书其末。”所谓“时时戏弄小笔”与米芾的“墨戏”如出一辙。我们知道,赵孟頫时常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明自己的创作立场,从某个角度而言,赵孟頫无疑是担心被误解的。如赵孟頫曾在一则题款中说:“作画贵有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这则题款已经解释得很明白了,大概赵孟頫也怕一些他人的误解而对他的作品形成错误的印象。这篇作品中的题跋同样有这样的效果,但是,显然《双松平远图》中题跋所涉及的信息更为“激进”。“盖自唐以来如王右丞、大小李将军、郑广文法公奇绝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范辈出,皆与近世笔意辽绝。”这句话肯定了唐至五代以及北宋早期的绘画成就,同时,对北宋中晚期,特别是对以郭熙为代表的整个宋代平远山水提出了强烈的质疑。赵孟頫的《双松平远图》“脱胎”于郭熙的“平远山水”,不过,相比而言,赵孟頫的平远山水更加简略。在赵孟頫之前,平远山水画非常注重藉由笔墨、皴染等技巧来表达画面中的平远空间感和光影感。这几乎是平远山水画的“定式”。我们在郭熙以及米氏父子的作品中,均能感受到大量晕染的技巧,而在赵孟頫的这卷《双松平远图》中,则更加依赖笔的流转,以及少量的皴擦,至于晕染则很少被运用。画面起首,以干笔带白的笔触勾勒出地面线条,一块石头同样以这种笔触效果来勾勒出轮廓,宽的皴笔则突出石头的立体效果,石头的中间则以干笔寥寥皴擦,塑造出石块的肌理。整个石块和地面的线条趋于统一,两者之间的联系完全依赖于娴熟的线条技巧。我们注意到石块的线条所展现出来的动势,宛若一条丝带在风中舞动。双松是画卷的“主角”。树的画法应该是受到了郭熙的影响。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对“松石平远”作了这样的表述:“作平远于松石旁,松石要大,平远要小,此小景也。”从《双松平远图》的松石表现以及整个平远空间表达来看,基本符合郭熙的主张。但是,设计到具体的物象的表现,则有着明显的不同。类似郭熙《树色平远图》中林木的树干的晕染,在赵孟頫的作品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稍显“凌乱”的或曲或圆的线条,至于枝干的表现,则并没有作出太过明显的改变。但是,仅仅这样由线条取代晕染,已经让整个松树的形态有了截然不同的立意。两株松树以及下面稍矮小的丛木,被几块石头包裹着。石头并没能“限制”住挺拔向上的生命力,双松齐齐向上,傲然挺立于石木丛之上。松针以更为爽利的线条传达出一种刚硬的自然效果,这与下方更柔和的淡墨线条形成鲜明对比。作品的远山则采用了更为简略的线条来表达。过去我们在南北宋时期的山水画中所习以为常的云岚烟雾在这里同样被摈弃了。这种“极简”风,我们在后来的倪瓒的作品中最能真切地领会。而倪瓒是赵孟頫的“门生”。倪瓒最富特点的折带皴,虽然倪瓒说这种笔法完全是来自荆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赵孟頫的方笔对倪瓒同样起到了深远的影响。藉由线条的宽细以及浓淡,赵孟頫的远山保持了舍弃烟岚云雾后的清爽明丽。有意舍弃繁多的用笔,或许就是赵孟頫所言的“戏弄小笔”。过去山水画中谨严的法度,在赵孟頫的戏笔中消弭了。细而白的线条传达的舒朗与较宽的方笔皴擦的厚实,再现远山的风采。在轻重缓急的游走间,线条塑造了一个远山,也塑造了一个新派山水的世界。画面的水中央,停泊着一叶孤舟,舟上一人独坐垂钓。其周边没有特意表现水纹。这样的场景简直和南宋马远《寒江独钓图》如出一辙。我们有理由相信赵孟頫大概是看过马远的这幅作品的,并且对这幅作品中水中央的渔父垂钓有着深刻的印象。赵孟頫同样是在马远的基础上做了“减法”。《双松平远图》中两株挺拔的松树,傲立于丛石上。它们是这个平远寂寥世界里唯一清晰的物象,有骨有肉,有形有意。松树所面对的苍茫远山和辽阔江水,是复杂多变天地世界在赵孟頫心中的简化投影。那片山峦,在赵孟頫眼中,简化成了一条条线条的组合,而这片辽阔的江水,甚至不用一笔一墨,只以独钓扁舟来衬托出一个广袤的大江。扁舟上独钓的渔父,何尝不是赵孟頫本人的情感寄托。气定神闲,于苍茫世界里安然独钓,守着一份自己的坚持,让自己成为这简化世界里的观者。这类渔父意象在后来的“元四家”吴镇的笔下进一步发扬光大,但是在赵孟頫这里,藉由“渔父”来深化画意,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因为他所做的,是一场伟大的艺术实验。寂寥的双松,寂寥的扁舟,寂寥的渔父,甚至于寂寥的远山和近水,无不是赵孟頫寂寥生命在一个现实世界里的投射。如果说《鹊华秋色图》尚有依据现实山水来表达心意,那么,《双松平远图》则完全是从内心中迸发出来的山水。这从心中而来到心中而去的山水世界,大概远比真实更真实。

评论(0)

还没有评论


Admin

发布时间 Jun 23, 2024 68,895 图片
  • 29

    浏览
  • 0

    喜欢
  • 0

    下载
许可和使用
免费供个人使用 不需要归属
分享